热点时评
2015河北公务考试时评:普及与提高不可偏废
http://www.hebeigwy.org 2014-09-01 来源:河北公务员考试网
只有普通观众源源不断地接触到优秀的戏剧作品,时代的美学标杆才有可能不断提升
1940年元旦,延安的工余剧人协会演出了曹禺名剧《日出》,连演8天,观众近万人。受此启发,延安的戏剧爱好者陆续将苏俄和上海、重庆等地知名剧作家的作品搬上了舞台。尽管这一后来被称为“演大戏”的现象引发激烈争议,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这一理论问题被附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然而无可否认,诸多经典剧作在延安的上演,极大地提升了陕甘宁边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水平,并且为20世纪50年代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戏剧人才。
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相辅相成,又各有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与当下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戏剧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从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推动包括戏剧演出在内的文化事业,让戏剧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随着许多地区陆续推出激励措施,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有序。兼之民间剧团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多政策的肯定,基层戏剧的复苏,已经是无法忽视的现实。但是我们在这一良好态势面前还需要冷静,因为戏剧的发展乃至于所有艺术门类的发展,固然要充分考虑到基层民众的文化权益,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普通民众对当代戏剧发展成果的接触与分享,然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需要有质的指标,换言之,不断创造具有美学高度、代表时代水平、足以流传后世的佳作,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丝毫不应低估。
确实,人民群众需要大量符合他们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培养健康与纯正的审美趣味的要素。就像苛刻的欣赏者群体是催生优秀作品出现的重要助力一样,只有普通观众源源不断地接触到优秀的戏剧作品,时代的美学标杆才有可能不断提升。因此,现代社会,各国政府无不重视通过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计回报地资助戏剧的创作演出,引导与促使精品力作的诞生。
诚然,政府为推动精品创作而持续资助戏剧的模式是有其局限性的,既有不少成功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戏剧领域的投入力度迅速提升,本意当然是为了借公共资源之助,让戏剧艺术家可以摆脱市场的经营压力,获得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有更多余裕致力于优秀剧作的打磨。主管部门和戏剧理论家都期望通过抓精品创作以激活市场,让戏剧重新回归当年的繁荣景象,然而事与愿违,在精品创作方面注入的精力与资源不可谓少,陆续采取的措施也不可谓不多,然而效果并不显着,真正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的精品力作寥若晨星,更遑论经典;有些作品,即使免费提供给普通观众,也不一定受到欢迎。究其原因,离开了活跃的演出市场闭门创作,主管部门和戏剧家对戏剧的评价标准和普通民众的趣味越来越疏离,戏剧与观众的思想感情之间相联系的纽带长期断裂,于是创作精品剧目的良好初衷,就很难转化为戏剧繁荣的现实。有些地方对戏剧创作演出的资助,往往包含让戏剧图解政策甚至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动机,急功近利的企图心比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无益于精品的出现。我们当然应该总结经验、分析失误,更科学地理解艺术的创作规律,却不宜因此简单化地否定打造精品力作的文化意义。
戏剧乃至于所有门类的艺术,要繁荣发展,都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文化普及与精品创作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既要充分考虑普通民众欣赏戏剧的权益,开拓市场空间,听从市场召唤,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需要提供良好条件,支持艺术家努力超越短视的功利主义,潜心创作。要普及,也要精品。而且我们始终要清醒地看到,这两者并非始终一体和同步,只有不偏不废,尽力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中国戏剧的良性发展。
1940年元旦,延安的工余剧人协会演出了曹禺名剧《日出》,连演8天,观众近万人。受此启发,延安的戏剧爱好者陆续将苏俄和上海、重庆等地知名剧作家的作品搬上了舞台。尽管这一后来被称为“演大戏”的现象引发激烈争议,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这一理论问题被附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然而无可否认,诸多经典剧作在延安的上演,极大地提升了陕甘宁边区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水平,并且为20世纪50年代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戏剧人才。
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相辅相成,又各有其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与当下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戏剧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从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推动包括戏剧演出在内的文化事业,让戏剧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随着许多地区陆续推出激励措施,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有序。兼之民间剧团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多政策的肯定,基层戏剧的复苏,已经是无法忽视的现实。但是我们在这一良好态势面前还需要冷静,因为戏剧的发展乃至于所有艺术门类的发展,固然要充分考虑到基层民众的文化权益,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普通民众对当代戏剧发展成果的接触与分享,然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还需要有质的指标,换言之,不断创造具有美学高度、代表时代水平、足以流传后世的佳作,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丝毫不应低估。
确实,人民群众需要大量符合他们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培养健康与纯正的审美趣味的要素。就像苛刻的欣赏者群体是催生优秀作品出现的重要助力一样,只有普通观众源源不断地接触到优秀的戏剧作品,时代的美学标杆才有可能不断提升。因此,现代社会,各国政府无不重视通过公共资源的投入,不计回报地资助戏剧的创作演出,引导与促使精品力作的诞生。
诚然,政府为推动精品创作而持续资助戏剧的模式是有其局限性的,既有不少成功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戏剧领域的投入力度迅速提升,本意当然是为了借公共资源之助,让戏剧艺术家可以摆脱市场的经营压力,获得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有更多余裕致力于优秀剧作的打磨。主管部门和戏剧理论家都期望通过抓精品创作以激活市场,让戏剧重新回归当年的繁荣景象,然而事与愿违,在精品创作方面注入的精力与资源不可谓少,陆续采取的措施也不可谓不多,然而效果并不显着,真正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的精品力作寥若晨星,更遑论经典;有些作品,即使免费提供给普通观众,也不一定受到欢迎。究其原因,离开了活跃的演出市场闭门创作,主管部门和戏剧家对戏剧的评价标准和普通民众的趣味越来越疏离,戏剧与观众的思想感情之间相联系的纽带长期断裂,于是创作精品剧目的良好初衷,就很难转化为戏剧繁荣的现实。有些地方对戏剧创作演出的资助,往往包含让戏剧图解政策甚至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动机,急功近利的企图心比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无益于精品的出现。我们当然应该总结经验、分析失误,更科学地理解艺术的创作规律,却不宜因此简单化地否定打造精品力作的文化意义。
戏剧乃至于所有门类的艺术,要繁荣发展,都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文化普及与精品创作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既要充分考虑普通民众欣赏戏剧的权益,开拓市场空间,听从市场召唤,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也需要提供良好条件,支持艺术家努力超越短视的功利主义,潜心创作。要普及,也要精品。而且我们始终要清醒地看到,这两者并非始终一体和同步,只有不偏不废,尽力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中国戏剧的良性发展。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