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试题中心  >>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卷(申论预测题)
http://www.hebeigwy.org       2016-07-18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附参考答案)

 

  word打印版下载: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过去几年,中国综艺节目异彩纷呈,《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收视率不断被刷新,广告收益直线上升。《花样爷爷》、《奔跑吧!兄弟》等节目也奋勇直追,中国荧幕呈现出格外繁华的景象。然而,仔细分析发现,这热闹的综艺盛宴几乎是一桌“洋快餐”,琳琅满目却少了中国味道和思想力量。


  综合来看,电视产业发展不足,创作理念落后,电视台制播捆绑的制作模式以及缺乏成熟的传播销售体系,都是限制原创节目发展的因素。对收视率的追求也迫使各个电视台寻求更为快捷的节目“大餐”。海外引进的版权节目具有成熟的节目模式、制作流程、营销方式,进入国内后稍加调整就能够快速上线,新颖的节目形式往往能很快吸引观众和广告商,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因此成为各大卫视争抢的香饽饽。然而,“海淘”之路并非条条通达,《两天一夜》、《老公看你的》、《我心唱响》等引进了版权的“海外正品”,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没有获得想象中那样丰硕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我国引进的节目仅有百分之二十能够获得成功,剩下的只能面对高额版费付之东流的残局。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源头来自于电视人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土壤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社会和国家。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大众文化属性,究其根本,是对人们现有生活状态的反映。只有紧紧把握本土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才能因地制宜,创造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荧屏已经涌现出不少自主研发制作的节目,如2015年央视与传统戏剧相结合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节目,在收视率和市场收益方面都表现不俗。在2014年春季戛纳电视节上,我国多个原创节目进行了宣传推广,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打造的《中国好歌曲》首次实现了中国原创才艺模式节目的海外输出。


  资料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来中国居住、工作、出差或旅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街头碰到外国人,十有八九会感到稀奇。但现在,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碰到“洋面孔”,人们也见怪不怪。


  不是每一个老外都懂中文、识汉字,不少人来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在公共场所的标牌上,标注外文,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是应该的。但一些标牌不中不洋,“翻译不当”“拼写错误”,不仅闹了笑话,也给外国朋友带来了误解和麻烦。


  在规范外文使用,消除外籍人员语言障碍的同时,公共场所的标牌同样不应给本土居民带来障碍。


  一些餐厅、酒吧,单独使用外文,常让不懂外文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感到困惑。店家这么做,也许只是营销策略,以“时髦 ”、“洋气”吸引青年人。但这不仅会流失一部分潜在客户,从深层次上说,也是一种“服务歧视”。一个忽视同胞或丧失文化自信的民族,很难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文字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别让不中不洋的文字标识,成为人们的沟通障碍。


  资料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堪称经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当前,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确立文化自信。


  城市建筑五大乱象


  乱象一:崇洋。这些年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以美国白宫的出镜率为最高。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也迅速蔓延。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


  乱象二:求怪。相较于崇洋媚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似乎什么样的建筑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


  乱象三: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的现象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


  乱象四:贪大。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乱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在严重缺水的地方挖人工湖、建大喷泉,打造“北国江南”;对城区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还称之为“实施畅通工程”;安装价值不菲的景观灯,打造“不夜城”。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了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资料4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习近平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很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柢。如李四光、陈毅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变得缩头缩脑起来。


  而今,世界被一“网”打尽,孩子们目迷五色,连教育界也有些迷失。曾被“文革”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了,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单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冷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资料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习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习总书记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主张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谓“去中国化”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剔除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今天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创造出蕴含基因的当代中华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现实表明,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为王和内容制胜,传统文化内容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只有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资料6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应着婉转低沉的古筝声声,一篇《少年中国说》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9月14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得声情并茂,那一瞬间,全场的观众,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全部被带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在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联想此前曾经在海外获得好评与口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句“媳妇无国界”的玩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的良好传播效果。电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谓“文化差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事实也是如此,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学院为龙头,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一批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


  资料7


  2014年10月至11月,由于丹教授带领的团队--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与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简称SSI)合作开展了首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于今年6月首次发布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是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6个发达国家的民众,即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民众。调研计划在每个国家选取400份样本,均来源于SSI全球样本库。


  从调查对象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形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知,但中国文化的被认知程度整体较低。受访者对于自然资源、生活方式等具象的文化符号认知度较高,而对哲学观念、艺术形态等抽象的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则整体较低。同样是近邻,日本与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呈现较大差异。韩国呈现整体正面意愿,日本呈现整体负面意愿,这或许可以从双边关系、国民心态等进行分析。美国自身是文化输出国,同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度也相对较高。其对中国文化相对高的认知度与我国目前偏重于欧美国家的对外传播策略相关。文化亲缘性是影响文化认知程度的因素之一,经济共同体的关联性对文化认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外国民众认为不同媒介间的可靠性差异较小,对作为信息传播通道的不同媒介类型,整体信任度较高。其中,家人或朋友等人际传播渠道被认为最可靠,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在赢得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外国民众在信息传播可靠性方面的认可,大众传播媒介依旧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


  网络媒介作为快速崛起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外国民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接近2/3的受访者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学历越高的外国民众,选择互联网获取与中国相关信息的比例越高。与媒介可靠性的选择比例不同的是,信息时代中人际传播在信息获取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作用显得过于微小。由此可见,大众媒介时代的媒介拟态环境的效应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依然存在。


  从中国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外国民众文化消费的匹配程度来看,现有中国文化产品开发与推广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在文化产品内容开发层面、文化产品外在创新形式和文化产品推广渠道方面,难以满足外国民众固有的文化产品消费习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是在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选择方面,选择意愿明显不同。在现有中国文化产品的类型中,书籍、报纸、电影成为外国民众最愿意选择的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本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带有中国当代社会特性的电视剧作品和中国网络游戏产品的选择比例较低。


  媒介仍旧是社会个体认知世界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根据调查可知,中国文化产品、中国文化活动在媒介推广渠道方面,与外国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习惯存在偏差,急需转换理念,使用世界通行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渠道方面,视频网站成为多数受访者的首要选择。


  由此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受众接触中国文化产品意愿存在较大差异性,英国人喜欢阅读中国书,美国人喜欢观看中国演出,韩国人喜欢观看中国影视作品,法国人偏好中国手工艺品。在推广中国文化产品时,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分众化传播,对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以演出、电影、文化活动等为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态与外国人文化消费偏好存在偏差,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图书的优秀译作和电影的对外传播应当加强,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和产业开发需要提升,网络游戏的内容创新和国际化品牌打造需得到重视。


  资料8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且把文化自信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提到更高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文化自信”是继“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四、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过度引进、推崇外国文化,“唯洋是举”、“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的现象在一些领域较为严重,如电视节目、文字标识、建筑、教育等领域。


  (2)文化创新与创造能力匮乏,创作趋同,与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割裂,忽视人文情怀与大众认同感。


  (3)文化基因存在“无根”的危机,在发展教育和文化产业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足,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应抓紧构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建筑文化。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


  二、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三、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


  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


  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如今,世界被一“网”打尽,人们沉溺于数码世界中,传统文化的根基面临被各种诱惑分而食之的危机。


  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理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根要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的魂要坚守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鼓励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正确借鉴“洋文化”,关键是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切不可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


  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古代经典留住;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请老师和同学们自信自强、顺势而为,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继续滋养、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满溢,使下一代依然优雅坚韧,让这份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校团委


  ××××年××月××日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建立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如创办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二、丰富推广手段,优化传播媒介。加强优秀影视剧、图书的传播力度,针对群体差异性进行分化传播,优化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


  三、注重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强调创新形态与文化内容的结合,增强丰富性和体验感,以提升国际受众的认知兴趣与消费意愿。


  四、文化“走出去”,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创新文化“走进去”的理念,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文化繁荣  根在自信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加上“文化自信”呢?


  首先,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必须充分发挥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自信力量;最后,文化自信是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强大的文化力量。


  怎样有这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深度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和更具时代价值的内容。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比如,可以对中国文化优秀典籍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再整理、再加工、再提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三,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还应该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如有的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等。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

 

  点击练习: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卷(行测预测题)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