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学校倡导教师欣赏学生,宽容学生的失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落实,校园日益充满生机和活力。较之“冷面教育”、“棍棒教育”,这无疑是一种巨大进步。但毋庸讳言,有些学校在对学生呵护、赏识、表扬的同时,对教师的关心、信任、肯定和赞赏却很吝啬,有的校长以实施“无缝隙管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自诩,把对教师厉行制度约束和量化考核为学校管理的唯一方式。
其实,希望得到赏识和激励,是包括孩子、教师在内的所有人的天性。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家威廉姆· 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从职业和心理特点讲,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其劳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创造性、复杂性和效果滞后性等特点,他们内心深处对尊重的渴盼、对文化的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往往比较强烈。事实证明,对教师进行管理,单纯或主要靠制度约束和重奖重罚,很难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呼应,从而有效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甚至适得其反,会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职业倦怠。美国教育专家托德· 威特克尔等人认为,教育领导者的一个关键职能,是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不一般。有专家研究表明,当教师被管理者理解、接受和喜爱时,往往会把同样的感觉加倍回馈、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教师需要赏识,更需要管理者将赏识化为行动。北京市十一学校推出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教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天才”的理念,在各个教研组举办优质课展示活动,为特长教师举办画展、演唱会、体育比赛等。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系统把“赏识教师”作为推行文化管理的切入点,倡导“能者为师”,为教师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开发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多年研学《论语》,但被当时的学校负责人及一些同事视为“不务正业”,备受冷落,郁郁寡欢。后来,她被邀请进局机关讲课,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论语》心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位40多岁的女教师自此找到了自信,工作热情高涨,后来她主动报名到一所农村中学支教,把自己的专长和爱心惠及农村孩子。为了鼓励教师术业有专精,教育局还出台了奖励出版的制度。中年教师严晓梅长达30万字的专著《霄竹茶馆》正式出版发行,就获得了市教育局上万元专项奖金。她抚摸着散发出油墨芳香的著作,不无激动地说:“是领导的热情鼓励,使我沉寂了20年的文学梦复活了,我重新找回了工作激情。” 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和上进心,充盈了教师的心灵,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道德感和幸福指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育人、熏陶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永恒的事业。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内在的必然要求。要让教育工作闪耀更多的人本、人文、人性的光华,不仅赏识我们的学生,更要赏识我们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