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申论资料
2012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求是》精选三十四
http://www.hebeigwy.org       2011-11-10      来源:河北公务员网
【字体: 】              

后危机时期国际发展环境的演变趋势 
(应寅锋 裴长洪)

 

  当前,全球正处于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正在深刻变革,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但从长远看,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逆转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基本趋势,我国利用积极因素稳定和拓展外需的现实基础依然存在。“十二五”时期,准确把握后危机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中长期影响,积极参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国际分工,对于我国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货物、服务和直接投资流量都有显著下降,但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以及国际化生产经营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并没有停滞,这是与以往危机的根本区别。联合国报告显示,2009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下降了39%,但其绝对值仍攀升至1.04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其中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67%,与2007年相差无几。经济全球化基本趋势未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支撑其演进的内生机制和运行条件仍在发挥作用。

 

  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来自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力量,而跨国公司的这种市场行为深深植根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发达国家经济趋于服务化、虚拟化,日益成为服务产品特别是金融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更多地依赖进口物质产品来满足消费,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趋于从事制造生产和资源供给。这种结构性失衡不断吸引和驱动着商品、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全球市场上加速流动,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动态平衡,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内生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意图对此做出调整。但美国现行的“消费导向型”增长模式和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发生改变,并非取决于经济学家的政策主张,而是与美国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传统、放松管制的低利率金融市场、美元霸权等制度因素密切相关。改变既有增长模式需要扭转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的强大惯性,调整既有经济结构必然要触动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核心利益,这显然不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产业资本生存发展方式,必然会遭到美国产业资本的强烈抵制。

 

  事实上,这种以生产与消费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失衡,本质上是全球财富占有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不平衡、资源占有与消耗不平衡的综合表现与必然结果。只要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储蓄与投资的失衡就无法得到有效改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演进的内生机制就会继续发挥作用。

 

  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一系列支撑条件仍然存在。从微观基础来看,西方跨国公司一直是引领全球化生产经营的主导力量,它们通过对全球生产价值链的管理,控制着全球生产的规模和流向。由于本国生产成本的上涨,这些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经营环节向外转移,原先以生产为核心的母公司变成了控制整个供应链的、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服务型企业,由此导致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空洞化”现象。但正是这种变化加速了世界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虽然跨国资本因危机冲击受到一些影响,但整体上仍有雄厚的经济金融实力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以及各种国际组织一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救援中,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直接干预、重组乃至接管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稳定金融体系,而且还依靠国际组织达成各种多边协议、采取联合措施共同应对危机。救援行动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全球化不仅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也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资本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因此,这就为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与推动力。

 

  从货币实现来看,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金融实质是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并成为世界财富的符号,它向各种形式的价值创造以及财富需求提供实现物,美元事实上充当着世界经济动态平衡的货币工具。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虽使美元地位受到打击,但美元对欧元等其他主要汇率依然坚挺,仍居外汇交易的主导地位,仍被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其霸权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动摇。

 

  二

 

  正是这些基本条件的存在,在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继续加速调整,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发展演变,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这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必将进入产业振兴的新时代。后危机时期,发达国家纷纷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抢占新的制高点。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的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在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尽管发达国家在整体技术水平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这些新兴领域并不具备垄断力量,我国如果能够在某些领域率先突破关键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将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力地带动产业振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危机加快了世界经济重心的分化和转移。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缓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规模达到72387.3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1.9%,如果加上日本,亚洲经济规模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4。在后危机时期,随着世界制造业新一轮的分化与调整,跨国垄断资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全球市场,一大批跨国公司在削减产能、实行战略性收缩的同时,着力提高在新兴市场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趋向生产制造与能源供给的结构特征。这些调整将给我国带来更多机遇,届时“世界制造”的地位将更加巩固,我国将承接更多的转移产业,世界贸易投资大国的地位将继续巩固提升。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各国以及国家集团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首先,“金砖四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世界经济和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利益共同点,相互间的联系和对话日益加深,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利益格局。其次,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债务国的特征仍在加深。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和石油出口国等都是美国的债权国,美元汇率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切身利益,在要求保持美元币值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再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形成了多个利益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集团。这种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必将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种种现象表明,后危机时期各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关系在不断发生分化和改组,简单地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两分法”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刻画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关系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处理国际经济政治事务时必须灵活采取不同的方针和对策。

 

  三

 

  事实表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难以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稳定和拓展外需的现实基础依然存在。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主动适应国际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要充分适应后危机时期的新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质量与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过去,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不足,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还可能利用碳排放方面的有利地位,给我国发展设置重重障碍;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这对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看,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与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统一起来。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后危机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包括风险投资、技术转让、成本补贴、市场规制、大众消费推广、出口促进在内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把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着力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同时,在新一轮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对华投资的浪潮中,我们要有选择地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延长国内增值链,在获得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二是抓住当前全球治理结构调整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累计商品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一,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接近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率先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显著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推进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构建有利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磋商与政策协调的平台机制,主动争取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创造了新机遇,也为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营造了新的空间,需要我国继续深度推进“走出去”战略。

 

  三是以新的思路应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当前,世界多极化和各国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格局,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回旋余地。我们要主动创新理念,在国际竞争中加强多边国际经贸合作。例如,在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立场和具体行动上,中国与“77国集团”、“基础四国”和“金砖四国”都有明显的共同立场和利益,反映到未来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贸关系上,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投资会有新的利益共同点,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跨国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所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兴风作浪的程度有限,所以我国应确立不怕打贸易战的思想,要学会有理、有利、有节、持久地打赢各种贸易战的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应寅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创先争优是增强党性的再教育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叶笃初)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展开。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创先争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和执着追求,其核心内容是不断增强党性、保持先进性。这是关系党兴旺发达、永葆青春的百年大计,同时也是持续有效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今年适逢党成立90周年,党的建设在创先争优中呈现出斑斓纷呈、气象万千的景象。

 

  一、创先争优是增强党性、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党性是指一个政党组织整体所具有的由思想、意识、理念等构成的政党的精神形态。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诞生之初,就公开宣布了自己的性质、理想和宗旨,表明自己与其他政治派别和团体根本区别的党性。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党性的思想,一贯重视对全体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要求党员增强党性。建党20周年时,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提出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增强党性锻炼,纠正缺乏党性、违反党性的倾向,并列举诸如政治上的自由行动、组织上的自成系统,以及思想意识上一切从个人出发、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肯埋头苦干、不与群众真正密切联系等种种缺乏党性的表现。从此,“党性”一词在党内广为传播和使用,并逐渐引申出党性意识、党性教育、党性实践、党性修养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大力倡导提高党性,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把加强党性修养视为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干部素质的根本,视为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相对先进、优秀而言,党性是更深层次的概念,是对于党的本质属性的最高概括,是涵盖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组织意识、品行操守、风格素养的集中表述。共产党员的思想作风乃至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道德观、事业观、纪律观等,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一个党员有无党性,或党性之强弱、好差,均可从其思想意识、政治观点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言论行动来衡量和评价,从其保持先进性和发挥模范作用的情况来衡量和评价。

 

  党性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持党性、提高党性,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党性教育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不竭动力。

 

  延安整风首开党性教育活动先河,为党夺取全国胜利打下了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建国初期,我们党曾先在领导干部中进行整风,接着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有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端正思想路线为先导的,包含反对派性、增强党性的整党活动。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贯穿党性教育这一红线,都是构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奋斗历程中,不懈追求先进和优秀,走出了一条靠加强党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道路,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是照耀全党统一行动、整齐步伐、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灯塔。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他还强调,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

 

  正在全党蓬勃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就其思想核心而言,是一次党性再教育。现在有些地方、部门党组织对党性教育重视不够,党性教育乏力,缺乏思想上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上的必要保障,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体共产党员都要自觉投入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把创先争优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到行动中,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实现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人心的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二、按照党章要求增强党性、创先争优

 

  对于党性,仅仅停留于概念或是单纯的理论说明是不够的。党章从党内根本法的高度对党性作出了最重要说明和最高规范。可以说,党章是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指南。

 

  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所有重大原则问题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党员要掌握的党的基本知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都作出了明确规范,从而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供了根本标准,指明了正确方向。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员标准,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

 

  党章对于全党乃至每一个党员而言,其意义正在于党章是全党整体意志的产物,是党的整体利益所在。党员素质、党的观念、党员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党员的素质,是在党内教育熏陶和党内生活历练中逐渐养成的。党的观念、党员意识对党员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党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亦即党章观念,党员素质同党员对党章的认知和践行是分不开的。一个党员如果对党章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是不可能自觉执行和维护党章,同违反党章的现象作坚决斗争的。党员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党员干部对于自己在党内和社会上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应当具有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态度。我们党反复提醒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增强党性的必然要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党员进行党章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党章规定了党的性质和全党共同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规定了党的整体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规定了统一的纪律: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精辟揭示了党内各种关系的实质,规范了党员个人在党内的地位及活动准则。党章还规定了同一的誓词,要求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并载明了誓词。誓词全文共12句话、80个字,言简意赅,意深旨远,高度概括了每一个党员应具有的忠诚和应履行的承诺。重温入党誓词并牢记党员义务条文,有助于党员更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在创先争优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党性分析和党员承诺制是增强党性、创先争优的有力抓手

 

  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头脑,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把党性分析和党员承诺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和党员承诺制度是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推广党员承诺制,这涉及党员的责任担当以及党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党性分析和党员承诺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创先争优”的要求。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各级党委要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担当起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政治重任,这些都是党性分析和党员承诺制要求的。党性分析更多具有自律特征,而党员承诺制则具有他律即群众监督的特征。党员干部定期党性分析和提出承诺书,都要按照党章规定,把增强党性放在重要地位。创先争优要求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优秀党员“五带头”,是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也是党性要求的具体化。

 

  党性分析始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主要做法是以党委会集体乃至党小组集体活动方式,按照党章、党性标准对领导班子成员思想作风进行具体剖析,肯定积极方面,找差距、寻根源,提高认识,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其作为基层党的建设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规定:“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

 

  党性分析与一般党内谈心和民主生活会有很大不同,具有一定的思想原则高度和理论分析深度,在认识上应有显著提高。党性分析重在内容,不在形式;重在方向、原则、大是大非问题,而不是事无巨细、开“中药铺”。党性分析要有利于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紧密结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和完善党性分析制度,有助于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党性。

 

  党员承诺制的推广应用,虽然始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正式决定,然而就其思想渊源而言,缘于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自上世纪末期起,由农村到城市逐步开展基层公推直选、接受群众监督试点,随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党员承诺制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这就加快了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承诺制度化的步伐。

 

  党员承诺制的最大优点是把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及其上级领导机关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也就置于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党员承诺制的推广应用,是执政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重大发展的一种表现,应当成为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制度。现在许多地方实行领导干部定期述职、接受监督,这实际上是承诺制的延伸。有承诺,有监督,创先争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