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某政府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财政拨款的公车单车费用标准为每年3.5万元,但2011年28个中央部门单车实际年均费用为7.2万元,即使扣除司机工资,也要5万元,是标准的1.4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28个部门中有400余辆公车,每年行驶里程不到5000公里。不少公车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人为浪费现象。比如,各地开会基本都是一个领导一辆车,开会几个小时期间,部分车子一直不熄火。还有涉嫌违规产生的浪费,不少公车被发现违规在非指定机构修理,个别极端的,一辆公车一年换了40个轮胎。
目前每年全国公务用车消费支出高达2000亿元而德国柏林仅有公车92辆。
相关研究人员称,十多年来虽然各地公车改革之声不断,但“越改越多、越改越乱”是不争的事实。改革试点或无疾而终,或者成为“半拉子工程”,甚至出现“补贴照拿、公车照坐”的局面,车改成了变相福利,影响公车改革的公信力。究其原因是失去制度规范,监督不力造成的。
针对这一状况,前不久中央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但是一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车改革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官员,就极可能去钻条例中提到的“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空子,以图继续享受特权。对此我们必须对这种“下有对策”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对策之一就是制定科学标准,控制发放补贴。一些率先车改的地方,交通补贴就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杭州车改后的补贴达每月2600元,温州达每月3100元……如果中央没有统一标准,毫无疑问就会变成另一场变相加薪。因此,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消费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补贴发放标准,控制补贴的发放。
对策之二就是制定科目,限制报销。实际上,无论是否公车改革,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就存在这种现象,对没有专车的公务员,不分情况、不加核实,打车费、火车票、飞机票统统可以报销。这种现象是要坚决杜绝的,公务人员的出行应该控制相应的标准,不能超高水平消费,所以要制定相应的报销科目和细则,对公务人员的报销数额和范围进行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