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常识判断  >> 其它   
其它
2025年河北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历代帝王(三)
http://www.hebeigwy.org       2024-10-28      来源:永岸公考
【字体: 】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历代帝王(三)”。
  
  一、曹操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扩充】:建安三曹是指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1、代表作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代表作有《短歌行二首》、《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求贤令》、《述志令》等。
  
  ①、《短歌行二首》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考点: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②、《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③、《观沧海》
  
  考点:《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考点:a、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b、骥指良马,枥指马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求贤令》
  
  考点:“唯才是举”——曹操《求贤令》。
  
  ⑥、《述志令》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曹操《述志令》
  
  考点:“孤”指的是曹操。
  
  2、屯田制
  
  屯田制自古便有,曹操采纳枣祗的建议在许昌一带实行屯田,后来又广泛推行,使屯田制的规模和作用在曹魏时期空前绝后。
  
  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
  
  3、著名战役
  
  ①、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②、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③、兖州之战
  
  东汉兴平元年至兴平二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人的交战。
  
  兖州之战是曹操滥杀名士所引起的严重后果,虽然经过一年鏖战,兖州重归曹操之手,但兖州也遭受极大破坏,导致曹操与昔日好友张邈兵戎相见,也最终引发建安三年曹操攻打吕布的下邳之战。吕布战败并被曹操下令处决。
  
  4、成语和典故
  
  ①、横槊赋诗
  
  苏轼《前赤壁赋》中诗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讲述的主人公就是曹操,表达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概。
  
  ②、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天子汉献帝成了军阀的人质,向曹操求援。曹操将其迎至许昌,以此功封为丞相,天子成为傀儡。此后,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颁诏形式发出,以此政治优势,加强了军事实力,统一了北方。
  
  4、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许劭对三国时期曹操的评价。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
  
  二、曹丕
  
  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子 ,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1、代表作
  
  代表作有《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答临淄侯植诏》、《芙蓉池作诗》、《列异传》等。
  
  ①、《芙蓉池作诗》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曹丕《芙蓉池作诗》。
  
  ②、《燕歌行》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
  
  ③、《燕歌行二首》
  
  “皎皎明月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
  
  考点:“床”是指供人睡觉休息的家具。
  
  ③、《典论》
  
  《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④、《列异传》
  
  曹丕所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属于文学艺术,它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描写鬼类故事的志怪小说,对后世鬼魅小说的描写有着巨大的影响。
  
  2、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三、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1、著名战役
  
  ①、荆州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荆州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②、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战争以蜀汉大军失败而告终,三国鼎立出现一强两弱的新局面,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成语典故
  
  ①、三顾茅庐
  
  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②、以德服人
  
  刘备临死之前教育自己的儿子刘禅,诏书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③、【扩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考点:刘郎即刘备。
  
  四、刘禅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
  
  1、乐不思蜀
  
  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五、孙权
  
  孙权,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曹操二十万大军败给了不足五万兵马的孙刘联军,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诗句中的“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六、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陈情表》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2、《晋律》
  
  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
  
  《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精简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
  
  《晋律》在刑名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同时对刑法分则部分重新编排,向着“刑宽”、“禁简”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七、司马睿
  
  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东晋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在建康(江苏南京)建立起来的王朝,其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
  
  1、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2、"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
  
  八、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
  
  1、孝文帝迁都
  
  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河南洛阳(中原地区),迁都的目的是实行汉化,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刷题巩固
  
  1.(单选题)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真正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荆州之战
  
  D.兖州之战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B项错误,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与题干要求不符。
  
  C项错误,荆州之战一般指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荆州(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与题干要求不符。
  
  D项错误,兖州之战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至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人的交战。兖州之战是曹操滥杀名士所引起的严重后果,虽然经过一年鏖战,兖州重归曹操之手,但兖州也遭受极大破坏,导致曹操与昔日好友张邈兵戎相见,也最终引发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打吕布的下邳之战。吕布战败并被曹操下令处决。与题干要求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下列成语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背水一战
  
  D.乐不思蜀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错误,"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的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中项羽遭受各方面攻击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B项错误,"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一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表示下定决心,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
  
  C项错误,"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西汉著名军事家韩信,讲的是韩信率兵攻赵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战,最后大破赵军的故事。
  
  D项正确,"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讲的是蜀后主刘禅甘心为司马昭所虏不思复国的故事,后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故正确答案为D。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